在云南边检总站上周结束的一期培训班里,有个“不合常理”的细节——47名学员的合影里,超过一半人的面部被模糊处理,或是用戴着口罩的侧影代替。不是他们刻意“神秘”,而是这些藏在模糊轮廓后的脸,牵着边境线上最危险的“弦”——他们中有人是长期潜伏的缉毒卧底,有人是正在追踪跨国犯罪的侦查员,露脸意味着暴露身份,意味着还在进行的斗争可能功亏一篑。
 
“我们的脸,是毒贩的‘通缉令’,更是家人的‘保护伞’。”保山边境管理支队执法调查队队长安晓华摸着胸前的二级英模勋章说。这位有着21年缉毒生涯的老民警,至今保持着12次化装侦查的记录:曾装成“带货商人”混进毒贩窝点,曾在雨林里蹲守7天7夜追踪运毒路线,最危险的一次,他被毒贩按在地上搜身,口袋里的追踪器差点被摸出来——“当时我脑子一片空白,只想着‘这批货不能流出去’。”21年里,他打掉6个团伙、抓获350余名嫌犯、缴毒1.5吨,可他的名字,只出现在内部功勋章上;他的样子,连辖区的老百姓都没见过。
 
教室里的气氛突然沉下来,是尹铭燕翻开哥哥日记的时候。1997年8月2日,距退伍只剩4个月的尹铭志,在一次卧底任务中为保护群众身中16刀,倒在边境的泥土里,年仅20岁。“哥哥的日记最后一页写着:‘如果我牺牲了,希望有人接着把缉毒的活干下去’。”尹铭燕原本是中学老师,可看到这句话的那天,她把教案锁进抽屉,考进了德宏边境管理支队。如今的她,已经参与侦破100余起毒品案、缴毒400余公斤,“我戴着哥哥的旧警号执勤,每次摸到警号上的刻痕,就像他在说‘妹妹,我陪你’。”她的照片里,永远戴着鸭舌帽,帽檐压得低——不是怕晒,是怕毒贩认出她是“尹铭志的妹妹”。
 
“比缴毒量更重的,是把‘底气’传下去。”普洱边境管理支队的李兵(化名)举着一张徒弟们的合影说。这位从警16年的“缉毒尖兵”,曾单枪匹马截下过藏在木材里的30公斤,曾在零下5度的界碑旁蹲守3天抓犯,可他最骄傲的“战果”,是带出的30多个徒弟:“去年有个徒弟在堵截毒贩时被车撞断三根肋骨,爬起来第一反应是抓住毒贩的胳膊——那股子拼劲,像极了我当年。”现在的李兵,把课堂搬到了雨林里、界碑旁,教徒弟们“如何识别毒贩的眼神”“如何在卧底时不露破绽”,“我的脸不能露,但我的本事,要让更多人学会。”
 
还有坐在角落的余永顺,文山边境管理支队的老民警,他的故事里没有枪林弹雨,却藏着最暖的“烟火气”。从警30年,他走遍了都龙边境派出所辖区的每一条田埂,是张家老人手机里“随叫随到的永顺哥”,是李家孩子开学时悄悄塞学费的“叔叔”。去年冬天他住院,乡亲们拎着土鸡、鸡蛋挤满病房,“有个老大娘拉着我的手说‘永顺,你可不能退休,我们离不开你’。”他摸着自己斑白的头发笑:“我跟领导说,要是退休了,再给我留个‘编外民警’的身份——我还想接着走边境线,接着帮乡亲们修水管、教孩子写作业。”
 
培训班结业那天,学员们对着界碑许下同一个诺言:“我们不能露脸,但我们的背影能守好边境;我们的名字不能公开,但我们的故事能让更多人知道——边境线上,从来都有一群人,在偷偷爱着这个国家。”
 
散场时,一位年轻民警摸着胸前的新警号说:“以前觉得‘英模’是电视里的英雄,现在才明白,英模是安队藏在口罩后的脸,是尹姐手里的旧日记,是李哥带徒弟的背影,是余叔手机里存满的乡亲电话。”
 
那些不能露面的脸,那些没说出口的“怕”,那些藏在心里的“念”,拼成了边境线上最动人的“诗”——不是所有英雄都要站在聚光灯下,有些英雄,只需要让边境的风知道,让界碑的刻痕知道,让熟睡的老百姓知道:“有我们在,边境很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