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号凌晨三点,莫斯科郊区的狗叫声突然划破夜空——紧接着“轰”的一声闷响,居民楼的阳台瞬间窜起浓烟,楼下停着的私家车警报器炸成一片。等消防水车鸣着笛赶到时,不少居民裹着厚外套站在寒风里,有人举着手机拍视频,镜头里的火焰把半边天染成橘红色:“乌克兰的无人机,真的炸到莫斯科边上了!”
这场突袭不是“偶发”。最近半年,乌克兰的无人机就跟“夜蚊子”似的,隔三差五往俄罗斯本土钻——这次更狠,直接搞“集群式攻击”,几十架无人机从不同方向扑向莫斯科、圣彼得堡这些核心区域。俄罗斯防空部队后来通报,当晚拦下了30架,但架不住对方“铺天盖地”,还是有几架“漏网”,把莫斯科周边的居民楼炸出了大窟窿。
有人说,俄罗斯这次拦截用了新的反无人机利器——比如专门针对小型无人机的“电子干扰系统”,或者更先进的防空导弹。可不管利器多厉害,你拦得住30架,拦不住50架;拦得住今晚,拦不住明晚。乌克兰那边早把话挑明了:“常规武器比不过俄罗斯,就用无人机‘以量换命’。”这次他们用的“火烈鸟”巡航导弹,技术其实挺糙的,飞得慢、准头差,可架不住便宜——10架无人机换一栋建筑,对乌方来说“稳赚不赔”。
 
可这边乌方用无人机炸俄罗斯的房子,那边俄罗斯就用导弹砸乌克兰的“命门”。前几天我看基辅的现场视频,市中心的主干道黑得像墨汁,超市货架上的蜡烛被抢得精光,一位老太太蹲在路边烧木柴,怀里抱着冻得发抖的小孙子:“昨天煮了锅红菜汤,没喝完就凉了,现在连热饭都做不了。”眼瞅着乌克兰的冬天要来了,零下十度的天,没暖气、没电灯,老百姓拿什么熬?
我当电视台编导那会,跑过汶川地震的现场,见过废墟里的孩子哭着找妈妈;也跑过抗洪抢险,见过农民蹲在被淹的稻田里发呆。可这次俄乌的“无人机战争”,让我觉得战争变得更“冷”了——以前是士兵端着枪面对面拼,现在是操作员坐在空调房里按按钮,无人机飞出去炸了什么,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可炸碎的窗户、停电的医院、冻得发紫的手,都是实实在在的“疼”。
联合国上周发了份报告,说“无人机袭击民用设施违反国际法”;北约秘书长也呼吁“立即停止能源战”。可喊归喊,还是往下掉,无人机还是往上飞。有人说,现在的战争是“无人机的时代”,可我觉得,不管用什么武器,战争的受害者从来都是老百姓。
 
昨天跟重庆老家的朋友视频,他举着火锅底料冲我笑:“今晚煮麻辣火锅,你要不要远程闻闻香?”我突然想起基辅的那位老太太——她是不是也想煮一碗热汤?是不是也想抱着孙子坐在暖炉边看电视?是不是也想听见窗外的鸟叫,而不是无人机的嗡嗡声?
莫斯科凌晨的爆炸声,炸碎了一些人的安稳觉;基辅街头的黑暗,冻透了一些人的手心。可不管是俄罗斯的反无人机利器,还是乌克兰的无人机集群,都拦不住一件事:老百姓想要的,从来不是“胜利”,是“好好活着”。
冬天要到了,希望那些在寒风里熬着的人,能早点等到暖起来的那天。希望下一次听到“无人机”这三个字,不是在战争新闻里,而是在农田里——农民用无人机撒种子,果农用无人机喷农药,孩子们指着天上的无人机喊“看,像小鸟!”
 
毕竟,武器该用来保护人,不是用来伤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