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后上海的风里还裹着暑气,姑娘们的防晒衣脱了又穿,地铁里的空调还在呼呼吹——今年的秋天,终究是被夏天“截胡”了。气象台说,上海今年夏天长达154天,冲进历史前三,连外滩的梧桐树都没来得及换黄叶子,就被35℃的太阳晒得蔫蔫的。
 
比打工人更崩溃的,是正在上海旗忠网球中心挥拍的球员。10月的上海大师赛,活生生被高温“烤”成了网友嘴里的“大湿赛”:露天球场像扣了个密不透风的蒸笼,刚打两局,卢布列夫的汗水能甩成小喷泉,德约科维奇弯腰扶着垃圾桶呕吐,38岁的他攥着冰毛巾念叨“湿度80%太残酷”;半决赛时他干脆备了盆冰水,每到休息就一头扎进去——不是不想退赛,是怕对不起看台上举着“Djokovic”牌子的中国球迷。
 
更让人心揪的是颁奖礼上的意外:亚军林德克内希刚接过奖杯,突然腿一软摔下台,医护人员冲上去时,他的小腿还在抽搐。丹麦球员鲁内第四轮申请医疗暂停时,对着裁判喊出了所有球员的委屈:“我们身体强壮,可也有极限啊——难道要在场上打到死吗?”
 
赛事方不是没努力:买了1500公斤冰块给球员敷脖子,场内外加了近60台电风扇吹,可架不住天气“不讲道理”。气象数据摆那呢:35℃的气温裹着80%的湿度,体感温度能窜到52℃——这哪是打网球?分明是穿着运动服站在阳光下蒸桑拿。
 
同样是网球赛,隔壁武汉就“机智”多了。武汉网球公开赛跟着WTA的规则走:气温超30℃直接暂停室外比赛,第二盘和第三盘之间给10分钟休息,实在太热还能关顶棚、延后开赛时间。难怪有球迷调侃:“男网的ATP是不是把‘高温保护’忘在夏天了?”
 
其实这两年,运动员的“高温劫”早不是新鲜事。澳网的水瓶能被晒变形,F1车手在60℃的驾驶舱里呕吐,连温网的草地都被晒得发烫——梅德韦杰夫在上海赛后瘫坐在椅子上,举着签名笔写“Best City in the world”,可眼里的疲惫藏都藏不住:“28℃以上我就难受,现在35℃,等于抱着火打球。”
 
我们盯着上海大师赛的顶棚,盯着球员拧出水的球衣,更该想点远的:当夏天越来越长,当秋天变成“稀有季节”,下一次被高温“烤”的,会不会是我们的通勤路?是孩子的体育课?是楼下阿婆的菜摊?
 
运动员的“高温战”,其实是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当气候变化不再是新闻里的“未来时”,我们的比赛规则、城市规划、日常作息,是不是都该跟着“热”起来?
 
毕竟,没人想在10月的风里,还戴着夏天的防晒帽,念叨着“今年的秋天,到底去哪了?”
 
 
 
 
                                 
             
                                         
                                         
                                         
                                         
                                         
                                         
                                         
                                         
                                         
                                         
                                         
                                         
                                        